明道智远李明博士:《大学》中的“明明德”到底几个意思?

近日有朋友公司在做企业文化理念提炼时,想借用《大学》“明明德”的“明德”做理念词条,然后呢,在做词条的解释时犯难了。只抽取“明德”两个字,“明”可以理解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,单取其一,都不能还原到《大学》中“明明德”的本义。交流之下,顺便探讨一下“明明德”的本义是什么,分歧就又来了。


朱熹观书有感


就“明明德”三个字而言,“德”指德性,按《中庸》里“天命之谓性”,以及郭店楚墓竹简中先秦儒家的《性自命出》所述“性自命出,命自天降”,德性都是指天所赋予人的原性,这一点上极少有分歧;“明德”的“明”字,是形容词,作“光明正大”解,一般也没有什么分歧;“明明德”中的第一个“明”,作动词用,即“使彰明”,这也没有太大分歧。基本的分歧在于这个“使明德彰明”是对自己说的,还是对别人说的。按“古之学者为己”,而《大学》显然是为己之学,“使彰明”是对自己说的,古之圣贤与诸儒都是这么说并致力这么做的。在朱子《大学章句》中,对“明明德”的完整释义为“明,明之也。明德者,人之所得乎天,而虚灵不昧,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。但为气秉所拘,人欲所弊,则有时而昏,然其本体之明,则有未尝息者。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,以复其初也。”又在《朱子语类》中学生问及“明明德”一句,朱熹答曰:“人本来皆具此明德,德内便有此仁义礼智四者。只被外物汩没了不明,便都坏了。所以大学之道,必先明此明德。若能学,则能知觉此明德,常自存得,便去刮剔,不为物欲所蔽。推而事父孝、事君忠,推而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皆只此理。大学一书,若理会得这一句,便可迎刃而解。


可见“明明德”一句为《大学》的发端处,也是为一切修己之学的发端处。便如朱熹所说,“若理会得这一句,便可迎刃而解。”这是说给修身的人自己说的,是让人自复其性;而不是用这个“明德”去框定别人,使人从其性。


由此而推至我们今天的企业文化建设、组织文化建设、乃至社会文化建设,往往是将所谓的价值观、理念向员工传导和灌输,美其名曰“文化落地”或“文化根植”,笔者曾经参与过诸多世界500强企业的文化建设咨询工作,在理念提炼阶段帮助企业形成了指导其战略、经营和管理的主要核心思想和理念。这些思想和理念其实首先是公司主要管理者“自明”、“自行”的,然而到了很多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,领导者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甩手掌柜,由管理权力相对较弱的部门,去培训员工,开展一些不痛不痒的泛娱乐化的企业文化活动,而领导们继续各忙各的,不去就企业文化理念切磋交流,不去自证、自悟、自行,在我看来,在这样的企业,负责企业文化建设的执行部门再辛苦、再累,也很难实现企业文化建设所要追求的目标。


朱熹说:“明德是自家心中具许多道理在这里。”“明德”就日用常行的眼前事来说,日日去理会,件件去理会,一日便有一日之功,一件事便有一件事之效,渐渐积累,如儒家所说“涵养持守”,如佛家所说“常惺惺”,自会光明照彻,无一毫不明。如“出必告”、“返必面”、“昏定晨省”之理,虽未必读书,道理自容易理会。也有许多“明德”的道理,需要“格物致知”方得,如《尚书》所述帝尧的“明德”,“九族既睦”,是尧一家之明德;“百姓昭明”,是尧一国之明德;“黎民于变时雍”,是尧天下之明德。而今,我们不管是想去做官,“得百里之地而君之”,还是创业,搞个世界500强企业出来,或者做科研,搞个创新项目出来,便是都要从“明明德”处作为起始,无此照鉴,则易半途而废。


人心惟定则明。定不是打坐,不是禅修。惟定而后能好学,久后自然明澈。



李明,18901053092

李明先生拥有统计学、工商管理和文化人类学的多元化学科背景,15年文化研究与咨询经验,现为北京明道智远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、北京安乎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及安全生活计划(SLP)发起人、北京中企安环信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、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安全文化分会副秘书长、国家应急管理部安全文化专家,为包括中国保利集团、中国大唐集团、中国五矿集团、中核集团、中国一汽集团、华晨汽车集团等多家大型企业集团提供过完整的企业文化咨询服务。